華南,攻守道

「好奇,你最喜歡的5座城市分別是什麼?」

「上海、廣州、蘭州、成都、西安。」

某天午後,不經意間被身邊某位友人問及這樣的問題,猶豫片刻後給出了上述答案。令他感到十分詫異的是,在我心中竟然將廣州這樣一座城市的位置,提到了家鄉蘭州之前。

至于原因,借用許知遠文章中曾寫下的一段話:廣州是一個符號堆疊的城市,早市、茶點、粵語、熱鬧的市井氣息,以及她的地標性建築、妖嬈多姿的廣州塔,甚至廣州人身上所散發出的自由和囂張,都令人感到著迷。

已然能夠闡述一切。

更為重要的是,當地許多人對于「車」根深蒂固的喜愛,以及整個華南車市所展現出的多樣性與活力,在中國其它任意一座城市都未曾見到。身處廣州,總能感受到最為炙熱與純粹的汽車文化。如此特性,恰好能夠直擊我的靈魂深處。

同樣的視車如命,同樣的不願妥協。

而今早,當飛機緩緩降落白雲機場,再次踏上這片熟悉的土地,撲面而來依舊是莫名親切的溫暖氣息。此行目的,則是前來參加有著「年度收官」意義的廣州車展,一場屬于全體汽車人的「狂歡」。

不可否認,站在當下這個節點回顧過往,雖然中國汽車行業接連遭遇新冠疫情、晶片短缺等逆境帶來的極限壓力測試,但最終大多參與者,並沒有被暫時的困難所擊潰,反而充滿勇氣與決心地挺了過來。整個止跌、復蘇、向上的過程中,充滿活力的廣州乃至華南車市所扮演的角色,更像是為所有人照亮方向的「燈塔」。

作為論據,過去的9月,廣東省新車銷量達到204,352輛,遙遙領先分列二、三位的浙江、江蘇。反觀作為省會的廣州,新車銷量達到45,622輛,僅排在上海、成都、北京之後。

也正因有了足夠充沛的總量作為支撐,身處其中,無論自主品牌、合資品牌,還是新勢力造車,紛紛不約而同祭出自身最完整的產品矩陣。如果要為本屆車展擬定一個關鍵字,答案或許是「攻守道」。

尤其是在新能源轉型浪潮的裹挾之下,前來參加的所有車企,紛紛亮出「白刃」地直面競爭,已然發展到殘酷且內卷的地步。翻看所有將要在今天逐一亮相的新車,除了寥寥數款燃油車外,剩餘幾乎全部被電動化所席捲。

畢竟,身處擁有廣闊前景與巨大紅利的新賽道,沒有誰願意就此停下突圍的節奏,進而失去生的希望。這一次,在廣州,有關格局的重塑,真正拉開了帷幕。進攻與防守者的身份,也在不斷發生對調與變化。

反擊,從廣州開始

思緒變遷,走出機場,坐上前往琶洲展館的計程車,和操著一口「粵普」的司機攀談,言語間能夠感受到濃濃地熱情。

隨後,在得知我此行的目的,是前來參加每年一屆的廣州車展後,他便欣喜地回復道:「最近,發現街上的國產車越來越多了,吉利、比亞迪、長城,還有各種各樣的電動車,整個廣州不再是日系的天下。」

平心而論,聽到這樣真實地聲音,作為一名行業觀察者,心中不免感到些許欣慰。抬頭望向窗外,高架上疾馳的車流中,的確不再是清一色的日系三強與BBA、大眾,自主品牌的能見度,看似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。

它們儼然正在用實際行動證明,何為:反擊,從廣州開始。

實際上,剛剛過去的10月,據乘聯會公佈的終端成績,車企10強中自主品牌罕見的擠進了7家中國品牌,只剩下南北大眾、通用三家合資公司堅守陣地。與此同時,10月自主品牌的整體份額膨脹至再創新高的47%,並將德系、日系的份額,分別擠壓到20%左右。

強勢表現的背後,吉利、長安、長城,甚至比亞迪、上汽乘用車,無疑起到最大「推手」的作用。

本屆廣州車展,將親眼見證吉利拿出最新發佈的「神級」混動系統;代表長安最新家族化設計的「KTV」組合,以完全體亮相;長城旗下坦克、魏以及哈弗所組成的產品矩陣,不斷擴充形成「飽和式」攻擊;比亞迪借助DM-i與刀片電池的高認可度,重新回到理想中的正軌;上汽乘用車旗下的名爵、榮威、大通,試圖以年輕化、個性化替代原有形象。

不禁感慨,雖然過程與結果可能充滿荊棘,但是這些充滿勇氣的嘗試與創新,真真切切正在締造屬于中國汽車市場的新格局。廣州車展不再只有合資品牌的展臺才會人流攢動,自主品牌同樣能夠收穫快要溢出的關注度與聲量。

時代,真的變了。

更為彌足珍貴的是,自主品牌的反擊,不僅僅局限于傳統燃油車板塊。極氪、阿維塔、沙龍、智己、飛凡汽車以及還未正式官宣的比亞迪高端支線,這些迅速被孵化出的獨立新能源品牌,已然到了破殼而出,接受終端檢驗的決定性階段。即便有些人可能會在產品定義上稍顯用力過度,不過在我心中,更願將其視為一種徹底與過去訣別的體現。

暫時地出錯並不可怕,真正恐怖的是徹底失去敢于試錯的勇氣。況且,截至今年年末,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最終批發銷量,極有可能跨過300萬輛大關。身處由量變引發質變的檔口間,需要更多「新人」的加入。

而在實現真正「彎道超車」的進程中,有了它們的存在,廣州車展自主品牌所共同締造的反擊,成色才會更加純粹。

需要固守,更需要突圍

「哪有什麼大象轉身,有的只是與過去揮手告別的勇氣。」

此刻,用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前來參加廣州車展諸多合資品牌的心境,不知為何顯得莫名恰當。作為曾經擁有種種榮光與歷史積澱的傳統汽車巨頭,面對整個行業的快速反覆運算,以及中國自主品牌的猛攻,迫不得已必須開啟新的固守與突圍。

就此望向大眾展臺,整個ID.系列或許是德系陣營中,執行電動化戰略最為激進的存在。而這樣的「激進」放在當下,不是一種貶義,反而代表了它破而後立的決心。

身處變革中,作為整個大眾集團CEO的迪斯,無疑是相對清醒的。不然,他也不會十分鄭重地強調,必須重視特斯拉與中國新勢力造車所形成的威脅,並面向全體員工呼籲道,「讓我們改變路線吧,讓大眾成為未來汽車。」

相比之下,無論賓士、寶馬、奧迪,作為豪華品牌,傳統燃油車板塊仍存的巨大紅利,的確不易輕言放棄。所以明顯能夠感受到,三者各自在推進電動化戰略的進程中的「割裂」。一邊推出例如EQS、iX、e-tron般,試圖重新引領時代、徹底改頭換面的力作,一邊卻又不捨得拋棄「油改電」所帶來的蠅頭小利。

尤其是當寶馬CEO齊普策接連拋出,「特斯拉並不屬于高端市場,它只是喜歡通過降價來促進銷量的增長」,以及「隨著傳統車企的持續入局,特斯拉優勢將不復存在」。

如此有失偏頗的觀點,一時間竟不知如何評判。

實際上,「高端」二字一直以來,其實並沒有準確地定義。既可以從價格范疇定義,也可以從品牌逼格來框定范圍。

只不過,無論用哪種方式來評判,不可否認的是,以特斯拉為首的新勢力造車,對BBA等豪華品牌終端份額的蠶食,早已成為不爭的事實。因此,面對現狀,怎樣實現有效的固守與突圍,同樣是拋給三者最大的考題。

反觀日系,整個華南市場作為其當仁不讓位于中國的「大本營」,礙于多年間積攢下的口碑效應,無論豐田,本田還是日產,甚至馬自達、斯巴魯、三菱,截至目前,仍能享受到足夠充沛的訂單與正向回饋。身處廣州大街小巷,較為恐怖的保有量,足以能夠證明一切。

可隱憂,仍然顯而易見。

本屆車展幾家日系品牌,尤其是「兩田一產」,推新的步伐還在繼續,並且大多仍借助著自身最大的長板,輕混技術作為載體。但此刻,以吉利、長城為首的自主品牌,相關領域的上攻已經開始,前者長期以來所形成的「技術護城河」,慢慢被削弱甚至瓦解,看似成為大勢所趨。

另外,身處電動化的全新賽道,雖然不願承認,但是日系的相對保守與滯後,便是不爭的事實。好在,本屆廣州車展,能夠親眼見證豐田bz4X、本田e:NP1的真容。在它們各自身後品牌的願景中,所肩負的重任,就是再次扮演RAV4、X-RV,成為全球最暢銷的SUV車型之一。

二者的出現,雖然令外界看到了足夠用力的創新,以及感受到豐田、本田想要跳脫出過去影子的決心,但略顯殘酷的現狀卻是,因為存在類似特斯拉Model Y、蔚來ES6、理想ONE等新勢力造車所塑造出的成功范本,智慧化已然成為衡量一款純電SUV好壞,不可或缺的硬門檻。

可就過往經驗,「兩田」在該領域的表現,始終無法用優異所形容。那麼,重壓之下,上述兩款新車在上市後,究竟能否獲得終端消費者的青睞,令其追趕上大部隊電動化轉型的節奏,為同行者做出表率,依然充滿未知。

而此刻,對于所有日系車企,同樣迫切需要做到固守,更需要突圍。

有人漸漸消失,有人絢爛綻放

「我們基本上沒有太多新品發佈,就不來參加了。」

車展前夕,在詢問某新勢力公關部門的傳播計畫時,得到的卻是這樣一句回答。略顯無奈的語氣背後,深刻暴露出當下這家車企的處境:錯失風口、遭遇疫情、推新乏力、資金短缺、缺乏標籤。

回頭來看,造車除了需要超乎尋常的決心與能力,運氣也佔據著很大比重。許多時候,但凡陷入逆向的惡性循環之中,想要就此脫身,已經幾乎沒有可能。

類似的困境,即便不願坦然面對,可恰恰就是當下大多新創車企所正在遭遇的。今天,如果無法親臨廣州,或許也就此暗示著象徵未來的大門,正在朝著它們緩緩關閉。

輸,成為最普遍的現象。

形成強烈對比的是,有人漸漸消失,有人絢爛綻放。對于出現在本屆車展的蔚來、小鵬、理想,以及哪吒、零跑、威馬甚至高合而言,更像是在這場殘酷淘汰賽中,廝殺過後得以留下的存在。

單月銷量逐漸走高、用戶認可度日趨攀升、產品反覆運算步入正軌、品牌聲量不斷上揚。毫無疑問,造車一旦陷入正向的良性迴圈之中,迎來接踵而至的好消息,漸漸變得順其自然。

更為重要的是,以身處頭部梯隊的「蔚小理」為例,身處資本市場成功IPO,股價與市值的快速飆升,就此引入更多的投資人關注。源源不斷的融資到賬,令它們分別手握十分充沛的現金流與資源。

有了這些,也就有了與接下來5年、10年所抗衡的籌碼。如此操作,也令諸多想要入局的旁觀者感到分外眼紅。

但贏,最終還是屬于少數人。

對于看似已經率先突圍的新勢力而言,絲毫不敢有片刻的放鬆。所以本屆車展,能夠看到前來參加的每一家,都在竭盡全力做出「俯衝」的姿態。發佈技術平臺、擴充產品矩陣,甚至只希望身影出現在廣州,種種舉措背後,無不反映出一個淺顯易懂的道理:主動進攻,就是最好的防守。

作為創始人的李斌、何小鵬、李想,以及張勇、朱江明、沈暉、丁磊,已然明白,「造車,就像一場豪賭,只要上了賭桌,命還值幾個錢?」而弱肉強食、優勝劣汰、適者生存,本就是這個行業最為深刻的法則。

從追趕者,到創新者,到顛覆者,再到引領者,誰都想在最短的時間內,實現身份的轉換與昇華,但逐一躍升的難度,也在呈幾何倍數的增加。

並且身處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,例如蘋果、華為、小米般的野蠻人,已經站在「邊界」,躍躍欲試地準備加入其中。

接下來,劇情究竟怎樣發展,沒有人敢做出萬分篤定的預測。而可以肯定的是,即便充滿質疑,甚至有人不免懷疑這是一條錯路,但此刻身處「羊城」的新勢力們,望著天邊不死的一點光芒,依舊會信心十足地反駁道:「那就是我堅定地方向。」

畢竟,奇跡往往發生在逆境之中。

文末,想要強調,歷經19屆的洗禮,廣州車展被賦予的意義,就是成為一場年終足夠正式的「彙報演出」,並且對即將到來的2022,做出一個足夠令人期待的趨勢性展望。

身處華南這片充滿活力且足夠包容的市場之中,所有車企間不約而同地展現出各自的「攻守道」。有喜、有悲,有愛、有恨,最終譜寫下一份隸屬整個中國汽車行業,彌足珍貴的獨家記憶。

作為親歷者,心中只有沉甸甸的欣慰。而今天,就讓我們去享受這場愈發迷人的「狂歡」,不摻雜任何多餘的東西……


用戶評論

2023/6/8 10:29:2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