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,動力電池的江湖再生變數,磷酸鐵鋰電池逆襲三元鋰電池,新的暗戰正在發生。
7月,鋰電的世界有一種瑪麗蘇小說的錯覺。
身為「男配」的磷酸鐵鋰電池,忽然爆發了洪荒之力,將「鐵王座」上的三元鋰電池趕下臺,順便接手了鋰電世界,鮮花與掌聲,雙雙攬入懷。
用資料說話,2021年7月,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為11.3GWh,其中三元鋰電池的裝車量為5.5GWh,同比上升67.5%,環比下降8.2%,磷酸鐵鋰電池的裝車量為5.8GWh,同比上升235.5%,環比上升13.4%。
今年以來,磷酸鐵鋰電池在裝車量上,首次超越三元鋰電池。
如果再把時間線拉長,磷酸鐵鋰電池與三元鋰電池「此消彼長」的暗鬥,一直都在進行中。2016年,磷酸鐵鋰電池的市場份額達到69%,但之後一路下滑,到2019年下降為32%。
對應的,三元鋰電池的市場份額卻從27%增長到65%。在那個追求高密度、高續航的年代裡,三元鋰電池毫無懸念占穩了王座。
不過,自2020年起,磷酸鐵鋰電池復蘇之勢明顯,全年累計裝車量為24.4GWh,市場份額為38.3%,同比增長20.6%;對比之下,三元鋰電池全年累計裝車量為38.9GWh,市場份額為61.1%,同比下降4.1%。
原因不難理解:
➤行業內不再過分關注電芯的能量密度,而在意電池包整體的能量密度,所以,對電池結構的優化之風漸盛;
➤電池包的安全性被一再提及,磷酸鐵鋰具有一定的先天優勢;
➤磷酸鐵鋰電池的續航、安全,可以找到一個更優的平衡點,且價格更低,自然開始受到更多的關注。
看2021年1-7月的裝機量情況,三元鋰電池的累計裝機量為35.6GWh,市場份額為55.8%,同比增長124.3%,磷酸鐵鋰電池的裝機量為28.0GWh,市場份額為43.9%,同比增長333.0%。
無疑了,磷酸鐵鋰電池仍然在節節攀升。
裝機量排名:霸榜者與攻擂者
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公佈了2021年7月國內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,霸榜者與攻擂者的格局分佈一目了然。
寧德時代仍然是絕對的第一,7月裝車量達到了5.66GWh,市占率超過了50%。
電池企業裝機量排名,與適配車型的銷量息息相關。甯德時代之所以大殺四方,是因為特斯拉採用了其磷酸鐵鋰電池,更進一步鞏固了寧德時代第一的地位。
今年7月初,特斯拉Model Y標準續航版,起售價直接下探到27.6萬元;7月底,特斯拉Model 3標準續航版隨之下調1.5萬元,起售價為23.59萬元。
以價格為殺器,特斯拉這兩款車,為後幾個月蓄力,而這兩款車,搭載的均是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。
比亞迪繼續保持在第二的位置,作為磷酸鐵鋰電池的擁躉,裝機量為1.9GWh,市場份額達到了16.8%。
變化最大的是「榜單第三」。6月,排在第三位的是LG化學,但到了7月,中航鋰電躋身第三,而LG化學則一口氣滑落到第10位。
原因也簡單,LG化學在中國市場與特斯拉深度捆綁。當特斯拉將更多的合作意願投向寧德時代後,LG化學實際需求備受擠壓。
再次呼應了那個結論,在中國市場,中國電池企業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。仔細看看7月國內動力電池企業裝機量前十五榜單,除了LG化學,其餘皆為中國企業。
鋰電軍備競賽,
會有怎樣的「胡蝶效應」?
鋰電行業,非常火熱。
除了資本熱錢翻湧以外,各大電池企業也在雄心勃勃地擴大產能,爭奪新的增長機會。
磷酸鐵鋰電池市場份額提升,即是一個刺激信號。有觀點指出,目前動力電池市場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,而國內能夠生產符合乘用車需求的磷酸鐵鋰電池企業比較多,為了盡可能填補供應空白,這些企業正在加大馬力用足產能,客觀上也進一步推動了磷酸鐵鋰電池的份額增長。
價格更便宜,安全性更高,更適配于中高端以下的車型,以充分發揮性價比優勢,磷酸鐵鋰擴產潮愈演愈烈。
其中一個頗為典型的例子,8月12日,寧德時代發佈公告,擬發行股票募集不超過582億元,用於5大基地137GWh鋰電池擴產。而在新增產能中,磷酸鐵鋰電池將佔據較大的份額。
比亞迪更是不甘示弱。據報導,截至今年4月底,比亞迪已建、在建以及在規劃的磷酸鐵鋰刀片電池產能約135GWh,繼續保持磷酸鐵鋰「頭部玩家」的實力。
身處第二梯隊的中航鋰電、國軒高科、億緯鋰能等電池企業,同樣在產能上爭先佈局。
以國軒高科為參考,2021年,該公司先後在肥東、宜春等地興建電池原材料項目。其中,肥東工廠計畫建設10萬噸鋰電池負極材料產線和20萬噸電池級磷酸鐵產線,宜春工廠則預計年產碳酸鋰10萬噸。
電芯需求大增,資本熱度高漲,其實也帶動了上游供應鏈產業的擴張。然而,供應瓶頸已經出現,最典型的,鋰資源供應開始緊張,價格也隨之飆升。
而且,談及供應鏈,這就是一個全球問題了。另一個例子,剛果的鈷產量占到全球出貨量的一半,一旦供應地遭遇運輸問題,全球動力電池產業都可能受到影響。
磷酸鐵鋰可以繞過「鈷」,但「鋰」就是一個必答題了。
所以,這終究是一個立體式的問題。電池技術多元競爭,可以在一定程度上,避免因為all in某一條路線而全盤皆輸。而更多技術湧現,也有利於在電芯成本和能量密度之間,尋找到最優解。
從行業視角判斷,磷酸鐵鋰再度興起,與三元鋰平分秋色,應該會長期維持近乎1:1的平衡。
技術多元,各有所需,動力電池產業才可以更加健全地發展下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