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沒在假期去過長沙,妳可能永遠不知道,用調休換來喘息機會的打工人,愿意為一杯奶茶排隊2-3小時。
這大概就是長沙的魅力——或者說,這是一座美食城市的魅力。
但也有同樣的一群人,抱著「用美食彌補自己心靈空缺」的心態,奔向其他城市,卻一次次在餐桌前懊悔不已。
在社交網絡上,這樣的城市被稱作「美食荒漠」。這些城市可能擁有不錯的人文和自然景觀,但在當地吃到的飯,卻讓人瞬間理解父母輩為什麼總想帶著泡面出國。
所以在假期的第二天,我們在微博上整理了被稱為「美食荒漠」的城市,一起來看看,都是哪些城市的哪些食物,讓大家感到不滿。
哪些城市被稱作「美食荒漠」?
在「美食荒漠」榜單上名列前茅的城市,都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。這也比較好理解,由于生活、流動在這些大城市的人口數量巨大,所以討論和吐槽的聲量也相對更高,在排行榜上更加靠前。
在前10名「美食荒漠」當中,南北方城市呈七三開。
在整個荒漠集團中,由于北京和杭州的領先幅度相當巨大,單獨形成了一個獨立廠牌——荒漠兄弟。
這兩位荒漠兄弟到底有多荒漠,有多讓人生氣呢?大概就是在人人充滿口腹之欲、人人吵著減肥的21世紀,生活在這座城市里的人,卻在為無法長肉而懊惱生氣。
(圖源:微博)
北京有烤鴨,杭州有東坡肉,其他被吐槽為「美食荒漠」的城市也有各自響當當的美食,但它們還是不幸上榜。
到底是哪些食物拖了后腿呢?我們從大片的吐槽聲中,找到了互聯網飲食界的「眾矢之的」們。
被網友吐槽最嚴重的是各地的傳統小吃。這些在美食攻略中,常常需要在敘利亞風格的殘破小弄堂才能找到的「隱藏美味」,卻常常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們捶胸頓足。
被人吐槽的小吃通常分為兩類,一種是「××怎麼可以這麼做」的失格小吃,比如不放芝麻醬的熱干面;一種是不太能被外地游客接受的本土食物,比如老北京喜愛的豆汁、爆肚。
在哪一瞬間,妳發現它是「美食荒漠」
通過分析網友對京杭兩座城市的吐槽,其實我們可以總結大家對于「美食荒漠」復雜情緒。
以北京為例,大家對北京的吐槽集中于某幾樣食物上,比如鹵煮、烤鴨和炸醬面等。雖然在北京本地人看來,這些食物算得上地方代表,但在口味不同的外地人看來,這些食物并不具備什麼說服力。
媒體人劉春也以一個外地人的視角,在微博上探討過北京小吃。在那條微博的評論區里,炒肝、果脯、豌豆黃等食物都成了大家批評的對象。
(圖源:微博)
以杭州為例,大家對「杭州美食」的批評集中于對菜系口味的不理解。比如熱度比較高的杭幫菜、清淡、糖醋等詞匯,從中多少能看到一些充滿共性的發言「我沒有想減肥,但杭州實在太不好吃了」「糖醋口的食物怎麼能下口」。
果然,這個世界上胖的理由千篇一律,但瘦的理由卻有無數個版本。只不過被迫餓瘦,就顯得特別慘一些。
從網友們的發言來看,當他們大老遠趕到杭州,卻發現越熱門的地方就越難吃到美食。因為大家多次提到了排隊老字號新白鹿餐廳,以及三步一個街拍的湖濱。
這種充滿場景感的描述,多少讓人有些胸悶。
而且在北京和杭州的關鍵詞中,我們還發現了「外賣」這個場景。「美食荒漠」這個詞,其實不僅僅是外地游客對一座城市的評價,更是每天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,從內心深處的哀怨。
身體日常被工作掏空的打工人,總想著靠一頓美食回血。但不管是糾結的選餐過程,還是最后不算好吃的餐食,難免讓人覺得這座城市的食物,實在對生活在這里的人不夠友好。
這也導致了所有的假期,都成了他們出門旅游或者回家探索美食的理由。遠方的生活才叫生活,近在眼前的生活就只是打工而已。
在評論區里,我們也找到了不少生活在本地的居民,對一座城市的猛烈抨擊。「對生活沒欲望了」「點的最多的外賣是沙拉」「外賣就是智商稅」……一座城市給人帶來的失望之情,大概就是用最輕描淡寫的話,寫出最疼痛的人生感悟。
從這些文字當中,我們也可以讀出大家對于美食的期待,以及現實給他們帶來的反差。
當年輕人被一座城市美好的宣傳片吸引到此,卻發現這里無法滿足自己最簡單的美食欲望,所以他們也只能用「美食荒漠」稱呼這座城市,這是他們最無奈的呼喊。
「美食荒漠」的評判標準是什麼?
其實在大家討論「美食荒漠」的過程中,我們也發現了一個新的問題——大家對美食荒漠的定義都是不同的。
媒體學者樓堅是定居北京的杭州人,按照我們上面的評選,他算是在「荒漠」中吃了幾十年。但他提出了一個問題——大家討論美食荒漠時,到底說的是本地食物,還是本地可以吃到的食物?
(圖源:微博)
這樣的矛盾在北京和上海兩座大城市體現得比較明顯。
在這次的美食荒漠評選中,上海排在了第4位。當大家贊美這座城市的飲食文化時,法餐、意菜和日韓料理都是頂好的選擇。但在吐槽上海的微博里,本幫菜、小籠包也是不少人批評的對象。
擁有眾多優秀駐京辦美食的北京,為什麼仍然在評選中,問鼎美食荒漠的第一位呢?
大家討論美食荒漠時的另一個矛盾點,在于菜系帶來的價格問題。在討論杭州美食(真的好吃那種)的帖子中,不少人都提到了金沙廳——一家人均743元的高檔餐廳。
《國宴和家宴》作者王宣一出身于浙江世家。杭州菜在她的印象中是婉約的,它的價值更多在于展現主人的誠意。
她在文章里寫道,「一道茄子,經過干貝、蟹肉、荸薺等等各種材料和方法蒸過來煎過去,去煨、去燜、去燉,浸過肉汁、海味什麼的,再以不起眼的姿態呈現出來,上菜時仍只看得到是一盤茄子,做主人的洋洋得意地說,請吃點茄子,最后就等著客人說,啊,這是什麼茄子這麼好吃?」
不過,這樣的誠意通常建立在高昂的價格之上。相比如今的大眾口味,注重誠意的杭幫、本幫菜系,就顯得有些過于孤高。
但一座標榜美食的城市,要是總以一些人均好幾百元的菜系作為招客門面,未免顯得過于冷艷。真正想要討好游客,討好年輕人,仍然需要能夠符合大眾口味的平價美食。
畢竟在我們這些普通打工人的眼里,真正的美食,是加班到深夜時一份真正可口的外賣。